:::
最新消息
「撥開迷霧,走進內心世界」-我在仁啟工作的故事
仁愛啟智中心
2022-12-19
一、 緣起
對於「仁愛啟智中心」的印象,多半是來自我內人上班的分享,當時還在軍中服役的我僅知道這是由葉由根神父所創建的機構,是為智能障礙者開啟生活與學習的大門,並幫助他們及其家屬點燃生命的希望,也為台灣對於特殊教育學習的重視拉開序幕。
在過去民智未開的年代中,一般民間認為會生出一位具有身心障礙特質的孩子,是因為前世做了不好的事情,在今世才會得到這樣的回報。在過去那個年代中,這群孩子的生存權及受教權都被家族成員所輕忽及漠視。所幸,葉神父因天父的呼召來到台灣,在派赴新竹教區服務時,常看見一位智能障礙的男孩在街上遊蕩,因新竹地區的中、小學教育都未設有啟智班,也讓這群孩子錯失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就身心發展而言,這群孩子就像走入迷霧之中,不僅迷失了自己,也被大眾漸漸地淡忘。
第一天進入仁啟工作後,進入眼簾的是寬敞舒適的生活空間,每一位服務對象都有自己的床位及獨立的衣物櫃可放置個人的私人衣物及物品。在進入正式服務之前,中心主任、督導以及協助我進入狀況的教保員,都會很細心地告訴我每一個服務對象的故事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的提醒可以讓我很快的進入狀況。當然,我的心中是忐忑不安的,深怕自己做不好慌了手腳會間接傷害到服務對象的內心。
麥田家園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無口語功能的智能障礙的大孩子們,對我從諮商輔導轉入成人智能障礙領域,是一個極大的困難與挑戰。工作夥伴看出了我的困難並且提供了他們多年的工作經驗與方法,那就是觀察行為的細微變化及抱持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以下就是我與服務對象的故事。
二、 撥開迷霧,走進內心世界
小A是一個身形高大的大孩子,是一個會搶食、會因為情境轉換時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外,嚴重時也是會有攻擊他人的狀況。在進入中心服務之前就已經聽聞他的許多事情,在面對他時我也是戰戰競競的,深怕也會博得他的「青睞」。
我與小A第一次接觸是在支持他完成生活自理,在進入服務前,工作夥伴彥芳老師也提示我要注意的事情,並在支持生活自理時全程在旁指導我,如何觀察小A當下的表情變化及特有的肢體語言所代表的意思。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新的學習方向,甚至會讓我陷入與過去經驗轉化失敗的迷惘,走入一團迷霧之中,找不到任何方向與方法。
我回想在學習諮商晤談技巧時,指導老師也常提醒我們,個案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團迷霧一樣,如果我們將身處迷霧的擔心、害怕與恐懼表現在個案面前時,這些擔心與害怕不僅會破壞諮商關係,也會將我們的個案置於危險當中。所以在支持小A生活自理時,除了讓小A熟悉我的支持方式外,我也開始調整我的心態,用一顆好奇與正向的態度與他接近。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熟悉,我也漸漸抓到一些方式與技巧來與小A進行互動。在一次的專業研習中,佐臣治療師帶領著我們進行較低的TABATA練習時,我的腦中快速閃過數個念頭,「我是否可以讓小A也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來讓他舒緩他在家園情緒﹖」、「這想法可行嗎﹖」、「很難吧」等。但秉持著「沒試,怎麼知道不行」的信念,我開始尋找機會將這樣的想法付諸於實際的行動當中。在一次晚餐後,我抓準時機邀請小A一起做雙手高舉的動作,沒想到小A竟然跟著我一起擺動雙手高舉,一下、兩下,我邊做時配合著口令並且仔細觀察他的反應,我看到小A很認真的舉高雙手,眼神中彷彿也在告訴著我「我可以做到歐」。
做完後運動後,我口頭讚許小A的表現外,也深化了「沒試,怎麼知道不行」的工作信念。有了一次的嘗試之後也讓我有了信心,在多次嘗試之後,小A似乎也漸漸把這活動納入他的生活模式之中。雖然小A口語能力不佳,我相信要教保員要先主動撥開這層迷霧向前行,未來才可能有機會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 「以人為本」-教保工作的反思
擔任教保工作雖是第一次,其工作的內涵與核心價值,對我來說確是與「以人為本」的助人理念相同。在仁啟工作時處處都看的到「以人為本」的概念已融入環境設施、工作方法以及對待服務對象的態度。可以說機構上至硬體建構下至服務理念等,都是朝向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邁進。
自工作至今,除了對自身的要求外,我也會嘗試與同事分享我的看法,過程中我感受到許多的涵容與支持,也讓我開始修正我對智能障礙者的理解與看見。在面對服務對象時我仍然會不自主的使用過去所習慣方式來回應他們,當我覺察到時就已看見服務對象失望或是已經呆在一旁不知如何回應的表情,頓時讓我回到諮商實習在個案面前錯誤回應的景象,覺察到時也難以挽回個案已經受傷的心。
惠婷督導在個別督導時也提醒我,我們在進入服務之前,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是最主要的,而建立關係時要按照每一個服務對象的特質與習慣模式慢慢的建立,切勿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遇到問題時也可以與工作夥伴一起討論並研擬適當的策略。也是因為有強大的專業團隊在旁給予支持,也讓我在工作上越來越順手,對待服務對象的方式也逐步調整進步中。我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反思,才能將教保專業融入到心理專業之中並發展出更適當服務方式。
圖1:作者(左)協助服務對象阿元(右)製作美食料理
圖2:作者(右)帶領服務對象小祐(左)高舉雙手做輕運動
對於「仁愛啟智中心」的印象,多半是來自我內人上班的分享,當時還在軍中服役的我僅知道這是由葉由根神父所創建的機構,是為智能障礙者開啟生活與學習的大門,並幫助他們及其家屬點燃生命的希望,也為台灣對於特殊教育學習的重視拉開序幕。
在過去民智未開的年代中,一般民間認為會生出一位具有身心障礙特質的孩子,是因為前世做了不好的事情,在今世才會得到這樣的回報。在過去那個年代中,這群孩子的生存權及受教權都被家族成員所輕忽及漠視。所幸,葉神父因天父的呼召來到台灣,在派赴新竹教區服務時,常看見一位智能障礙的男孩在街上遊蕩,因新竹地區的中、小學教育都未設有啟智班,也讓這群孩子錯失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就身心發展而言,這群孩子就像走入迷霧之中,不僅迷失了自己,也被大眾漸漸地淡忘。
第一天進入仁啟工作後,進入眼簾的是寬敞舒適的生活空間,每一位服務對象都有自己的床位及獨立的衣物櫃可放置個人的私人衣物及物品。在進入正式服務之前,中心主任、督導以及協助我進入狀況的教保員,都會很細心地告訴我每一個服務對象的故事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的提醒可以讓我很快的進入狀況。當然,我的心中是忐忑不安的,深怕自己做不好慌了手腳會間接傷害到服務對象的內心。
麥田家園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無口語功能的智能障礙的大孩子們,對我從諮商輔導轉入成人智能障礙領域,是一個極大的困難與挑戰。工作夥伴看出了我的困難並且提供了他們多年的工作經驗與方法,那就是觀察行為的細微變化及抱持一顆充滿好奇的心,以下就是我與服務對象的故事。
二、 撥開迷霧,走進內心世界
小A是一個身形高大的大孩子,是一個會搶食、會因為情境轉換時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外,嚴重時也是會有攻擊他人的狀況。在進入中心服務之前就已經聽聞他的許多事情,在面對他時我也是戰戰競競的,深怕也會博得他的「青睞」。
我與小A第一次接觸是在支持他完成生活自理,在進入服務前,工作夥伴彥芳老師也提示我要注意的事情,並在支持生活自理時全程在旁指導我,如何觀察小A當下的表情變化及特有的肢體語言所代表的意思。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新的學習方向,甚至會讓我陷入與過去經驗轉化失敗的迷惘,走入一團迷霧之中,找不到任何方向與方法。
我回想在學習諮商晤談技巧時,指導老師也常提醒我們,個案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團迷霧一樣,如果我們將身處迷霧的擔心、害怕與恐懼表現在個案面前時,這些擔心與害怕不僅會破壞諮商關係,也會將我們的個案置於危險當中。所以在支持小A生活自理時,除了讓小A熟悉我的支持方式外,我也開始調整我的心態,用一顆好奇與正向的態度與他接近。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熟悉,我也漸漸抓到一些方式與技巧來與小A進行互動。在一次的專業研習中,佐臣治療師帶領著我們進行較低的TABATA練習時,我的腦中快速閃過數個念頭,「我是否可以讓小A也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來讓他舒緩他在家園情緒﹖」、「這想法可行嗎﹖」、「很難吧」等。但秉持著「沒試,怎麼知道不行」的信念,我開始尋找機會將這樣的想法付諸於實際的行動當中。在一次晚餐後,我抓準時機邀請小A一起做雙手高舉的動作,沒想到小A竟然跟著我一起擺動雙手高舉,一下、兩下,我邊做時配合著口令並且仔細觀察他的反應,我看到小A很認真的舉高雙手,眼神中彷彿也在告訴著我「我可以做到歐」。
做完後運動後,我口頭讚許小A的表現外,也深化了「沒試,怎麼知道不行」的工作信念。有了一次的嘗試之後也讓我有了信心,在多次嘗試之後,小A似乎也漸漸把這活動納入他的生活模式之中。雖然小A口語能力不佳,我相信要教保員要先主動撥開這層迷霧向前行,未來才可能有機會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 「以人為本」-教保工作的反思
擔任教保工作雖是第一次,其工作的內涵與核心價值,對我來說確是與「以人為本」的助人理念相同。在仁啟工作時處處都看的到「以人為本」的概念已融入環境設施、工作方法以及對待服務對象的態度。可以說機構上至硬體建構下至服務理念等,都是朝向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邁進。
自工作至今,除了對自身的要求外,我也會嘗試與同事分享我的看法,過程中我感受到許多的涵容與支持,也讓我開始修正我對智能障礙者的理解與看見。在面對服務對象時我仍然會不自主的使用過去所習慣方式來回應他們,當我覺察到時就已看見服務對象失望或是已經呆在一旁不知如何回應的表情,頓時讓我回到諮商實習在個案面前錯誤回應的景象,覺察到時也難以挽回個案已經受傷的心。
惠婷督導在個別督導時也提醒我,我們在進入服務之前,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是最主要的,而建立關係時要按照每一個服務對象的特質與習慣模式慢慢的建立,切勿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遇到問題時也可以與工作夥伴一起討論並研擬適當的策略。也是因為有強大的專業團隊在旁給予支持,也讓我在工作上越來越順手,對待服務對象的方式也逐步調整進步中。我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討論與反思,才能將教保專業融入到心理專業之中並發展出更適當服務方式。
圖1:作者(左)協助服務對象阿元(右)製作美食料理
圖2:作者(右)帶領服務對象小祐(左)高舉雙手做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