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方式
仁愛啟智中心
2022-08-10
記得自己小時候常聽見大人說不聽話當然要打!打了才會記住!但打完後小孩真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在動手的背後仍源於對孩子的愛,父母同時也憂慮著,若今日不採取積極管教,日後將會被視為「不盡責的父母」。沒有父母天生喜歡打罵小孩的,但因為欠缺更好的方法,以至於多寧可採取最熟悉、最快速,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懲罰,來教養我們的下一代。
對待服務對象也一樣,當他們有情緒時,應先了解行為後面真正所表達的意思,再依實際狀況做一些處置,例如:不予理會、制止、糾正..等,在和服務對象的溝通中,常常會因為他們表達不完全或表達方式不恰當而造成溝通的困難和誤解,這時工作人員就必須隨時轉換或是調整說話的方式,讓服務對象可以清楚地了解工作人員想表達什麼。
在和心智障礙者溝通互動時,因為他們的察覺能力比較薄弱,再加上溝通能力、生活經驗及社交技巧的很弱,經常會用不適當的行為來做表達,所以我們在處理服務對象的各種情緒行為時必須要更小心謹慎,且要有同理心,很重要的是,要改變一個人時,首先要先成為他的朋友,態度放柔軟,保持理性,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透過跟服務對象的相處,讓我更清楚如何和服務對象溝通及聊天,以前跟服務對象溝通,感覺自己已經跟他們說得很明白,可是他們卻還是誤解了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原來,我沒有用他們懂的語言來跟他們說;我也忘了要表達對他們的同理心。跟他們溝通時,如果我先放軟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再來要求我希望服務對象做的事情,相信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1:服務對象小祐學習使用圖卡溝通
圖2:服務對象小祐(左)將要表達意思的圖卡交予教保員(右)
圖3:教保員(左)與出現情緒的服務對象阿全(右)溝通
對待服務對象也一樣,當他們有情緒時,應先了解行為後面真正所表達的意思,再依實際狀況做一些處置,例如:不予理會、制止、糾正..等,在和服務對象的溝通中,常常會因為他們表達不完全或表達方式不恰當而造成溝通的困難和誤解,這時工作人員就必須隨時轉換或是調整說話的方式,讓服務對象可以清楚地了解工作人員想表達什麼。
在和心智障礙者溝通互動時,因為他們的察覺能力比較薄弱,再加上溝通能力、生活經驗及社交技巧的很弱,經常會用不適當的行為來做表達,所以我們在處理服務對象的各種情緒行為時必須要更小心謹慎,且要有同理心,很重要的是,要改變一個人時,首先要先成為他的朋友,態度放柔軟,保持理性,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透過跟服務對象的相處,讓我更清楚如何和服務對象溝通及聊天,以前跟服務對象溝通,感覺自己已經跟他們說得很明白,可是他們卻還是誤解了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原來,我沒有用他們懂的語言來跟他們說;我也忘了要表達對他們的同理心。跟他們溝通時,如果我先放軟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再來要求我希望服務對象做的事情,相信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1:服務對象小祐學習使用圖卡溝通
圖2:服務對象小祐(左)將要表達意思的圖卡交予教保員(右)
圖3:教保員(左)與出現情緒的服務對象阿全(右)溝通